1、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,两千多年来,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,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,道不完。
2、即便是同一个人,在不同的年龄阶段,不同的人生体验后,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。
3、久而久之,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,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。
4、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,其间虽也屡遭批判,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。
5、时至今日,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,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。
6、 下面,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。
7、 应该说,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,都不会不知道《四书》。
8、它是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四部著作的总称。
9、其中,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分别是孔子、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,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则是《礼记》中的两篇。
10、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。
11、不过,在朱熹之前的程颢、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。
12、他们认为,《大学》是孔子讲授“初学入德之门”的要籍,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;《中庸》是“孔门传授心法”之书,是孔子的孙子子思“笔之于书,以授孟子”的。
13、这两部书与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,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。
14、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,朱熹把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这四部书编在一起。
15、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、曾参、子思、孟子,所以称为“四子书”,简称即为“四书”。
16、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,其中,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的注释称为“章句”,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,所以称为“集注”。
17、值得注意的是,朱熹所编定的《四书》次序本来是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,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。
18、后人因为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的篇幅较短,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,而把《中庸》提到《论语》之前,成了现在通行的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,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顺序。
19、 由于朱熹注释的《四书》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,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,切于世用;又由于以程颢、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“程朱理学”地位的日益上升,所以,朱熹死后,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《四书》审定为官书,从此盛行起来,到元代延佑年间(1314——1320)恢复科举考试,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《四书》之内,明、清沿袭而衍出“八股文”考试制度,题目也都是在朱注《四书》里。
20、由于这些因素,使《四书》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,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,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。
21、所以,有人把《四书》与西方的《圣经》相比,认为它是东方的“圣经”。
22、事实上,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,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,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。
23、 本栏目的内容由原文、注释、译文、读解四个部分组成。
24、原文方面,主要以朱熹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(中华书局“新编诸子集成”本)为蓝本,同时也参酌“诸子集成”本和《十三经注疏》本等书。
25、注释方面,本书一律不作考释,基本不引旧注,而只是扼要地直接用白话解释原字原词的意思。
26、注释的范围,主要包括难字难词的注音释义和人物、典章制度的简介两个方面。
27、译文在忠实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流畅,不为了一字一词的“信”而弄得译文佶屈聱牙。
28、读解则如上文所说,写出来是为了帮助一般读者理解原文。
29、 这次编辑此栏目,意在让更多的中国人有机会更系统、更全面、更深入的学习、了解儒学文化,以使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、发扬、光大。
30、 大学简介 《大学》原本是《礼记》中的一篇。
31、宋代人把它从《礼记》中抽出来,与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相配合,到朱熹撰《四书章句集注》时,便成了“四书”之一。
32、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,《大学》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,是儒学的人门读物。
33、所以,朱熹把它列为“四书”之首。
34、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《大学》本子有错乱,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,分为“经”和“传”两个部分。
35、其中“经”一章,是孔子的原话,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;“传”十章,是曾子对“经”的理解和阐述,由曾子的学生记录。
36、 这样一编排,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《大学》版本。
37、 三纲八目的追求 【原文】 大学之道(1),在明明德(2),在亲民(3),在止于至善。
38、知止(4)而后有定;定而后能静;静而后能安;安而后能虑;虑而后能得(5)。
39、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
40、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41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(6)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(7)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(8);致知在格物(9)。
42、物格而后知至;知至而后意诚;意诚而后心正;心正而后身修;身修而后家齐;家齐而后国治;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43、自天子以至于庶人(10)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(11)。
44、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(12)。
45、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(13),未之有也(14)! (经) 【注释】 (1)大学之道:大学的宗旨。
46、“大学”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:一是“博学”的意思;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“大人之学”。
47、古人八岁入小学,学习“洒扫应对进退、礼乐射御书数”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;十五岁入大学,学习伦理、政治、哲学等“穷理正心,修己治人”的学问。
48、所以,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,同样有“博学”的意思。
49、“道“的本义是道路,引申为规律、原则等,在中国古代哲学、政治学里,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、个体,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,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。
50、(2)明明德:前一个“明”作动词,有使动的意味,即“使彰明”,也就是发扬、弘扬的意思。
51、后一个“明”作形容词,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。
52、(3)亲民:根据后面的“传”文,“亲”应为“新”,即革新、弃旧图新。
53、亲民,也就是新民,使人弃旧图新、去恶从善。
54、(4)知止:知道目标所在。
55、(5)得:收获。
56、(6)齐其家: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,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,蒸蒸日上,兴旺发达。
57、(7)修其身:修养自身的品性。
58、(8)致其知:使自己获得知识。
59、(9)格物:认识、研究万事万物。
60、(10)庶人:指平民百姓。
61、(11)壹是:都是。
62、本:根本。
63、(12)末:相对于本而言,指枝末、枝节。
64、(13)厚者薄:该重视的不重视。
65、薄者厚: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。
66、(14)未之有也:即未有之也。
67、没有这样的道理(事情、做法等)。
68、 【译文】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,在于使人弃旧图新,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。
69、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;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;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;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;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。
70、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,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。
71、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,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。
72、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,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;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,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;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,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;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,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;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,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;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,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;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、研究万事万物。
73、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、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;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;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;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;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;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;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。
74、上自国家元首,下至平民百姓,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。
75、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,家庭、家族、国家、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。
76、不分轻重缓急,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,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! 【读解】 这里所展示的,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。
77、所谓三纲,是指明德、新民、止于至善。
78、它既是《大学》的纲领旨趣,也是儒学“垂世立教”的目标所在。
79、所谓八目,是指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80、它既是为达到“三纲”而设计的条目工夫,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。
81、纵览四书五经,我们发现,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。
82、所以,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。
83、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,你就会登堂入室,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。
84、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,实际上包括“内修”和“外治”两大方面:前面四级“格物、致知,诚意、正心”是“内修”;后面三纲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是“外治”。
85、而其中间的“修身”一环,则是连结“年修”和“外治”两方面的枢纽,它与前面的“内修”项目连在一起,是“独善其身”;它与后面的“外治”项目连在一起,是“兼善天下”。
86、两千多年来,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”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,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。
87、所以,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,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。
88、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,时至今日,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。
89、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,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,“格、致、诚、正,修、齐、治、平”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,左右着你的行动,使你最终发现,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。
90、事实上,作为中国知识分子,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、隐逸高士呢?说到底,依然是十人九儒,如此而已。
91、 弘扬光明的品德 【原文】 《康诰》(1)曰:“克明德。
92、”(2)《大甲》(3)曰:“顾諟天之明命。
93、”(4)《帝典》(5)曰:“克明峻德。
94、”(6)皆自明也。
95、(7) (传1) 【注释】 (1)康浩:《尚书·周书》中的一篇。
96、《尚书》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,是”五经”之一,称为“书经”。
97、全书分为《虞书》、《夏书》、《商书》、《周书》四部分。
98、(2)克:能够。
99、(3)大甲:即《太甲》,《尚书·商书》中的一篇。
100、(4)顾:思念。
101、諟:此。
102、明命:光明的禀性。
103、(5)帝典:即《尧典》,《尚书·虞书》中的一篇。
104、(6)克明峻德:《尧典》原句为“克明俊德”。
105、俊:与“峻”相通,意为大、崇高等。
106、(7)皆:都,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。
107、 【译文】 《康诰》说:“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。
108、”《太甲》说:“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。
109、”《尧典》说:“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。
110、”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。
111、 【读解】 这是“传”的第一章,对“经”当中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”一句进行引证发挥,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、商、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,有书为证,而不是我们今天别出心裁,标新立异的产物。
112、《三字经》说:“人之初,性本善;性相近,习相远;苟不教,性乃迁。
113、”也就是说,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,只不过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,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质。
114、因此,儒家的先贤们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,在作为“四书五经”之首的《大学》一篇里开宗明义,提出“大学”的宗旨就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,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。
115、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,“在明明德”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,发掘、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,而摒弃邪恶的诱惑。
116、从这个意义上说,无论是西方基督教的“忏悔”,东方佛教的“修行”,还是列夫·托尔斯秦式的“道德自我完善”,毛泽东式的“狠斗私字一闪念”,乃至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“五讲四美三热爱”、“培养四有新人”等等,都是“在明明德”,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为目的。
117、 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 【原文】 汤之,《盘铭》(1)曰: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
118、”(2)《康诰》曰:“作新民。
119、”(3)《诗》曰: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。
120、”(4)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。
121、 (传2) 【注释】 (1)汤:即成汤,商朝的开国君主。
122、盘铭: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。
123、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。
124、(2)苟:如果。
125、新: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,使身体焕然一新,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。
126、(3)作:振作,激励。
127、新民:即“经”里面说的“亲民”,实应为“新民”。
128、意思是使新、民新,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,去恶从善。
129、(4)“《诗曰》”句:这里的《诗》指《诗经.大雅.文王》。
130、周,周朝。
131、旧邦,旧国。
132、其命,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。
133、维:语助词,无意义。
134、(5)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: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。
135、是故,所以。
136、君子,有时候指贵族,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,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。
137、 【译文】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”如果能够一天新,就应保持天天新,新了还要更新。
138、”《康诰》说:“激励人弃旧图新。
139、”《诗经》说,“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,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。
140、”所以,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。
141、 【读解】 如果说“在明明德”还是相对静态地要求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的话,那么,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就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,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问题了。
142、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被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,本来是说洗澡的问题: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,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,这样一天一天地下去,每人都要坚持。
143、引申出来,精神上的洗礼,品德上的修炼,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?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忏悔,使人联想到女作家杨绛把她那本写“干校”生活的书起名为“洗澡”。
144、精神上的洗澡就是《庄子·知北游》所说的“澡雪而精神”,《礼记·儒行》所说的“澡身而浴德”,说到底,也就是毛泽东所一再强调的”加强思想革命化”。
145、话说回来,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无论如何展示的是一种革新的姿态,驱动人们弃旧图新。
146、所以,你不仅可以像商汤王一样把它刻在洗澡盆上,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床头、案头,使它成为你的座右铭。
147、 找准自己的位置 【原文】 《诗》云:“邦畿千里,惟民所止。
148、”(1)《诗》云:“缗蛮黄鸟,止于丘隅(2)。
149、”子曰:“于止,知其所止,可以人而不如鸟乎!”《诗》云:“穆穆文王,於缉熙敬止(3)!”为人君,止于仁;为人臣,止于敬;为人子,止于孝;为人父,止于慈;与国人交,止于信。
150、《诗》云:“瞻彼淇澳,绿竹猗猗。
151、有斐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
152、瑟兮(僴)兮,赫兮喧兮。
153、有斐君子,终不可(喧)(4)兮!”如切如磋者,道学也(5);如琢如磨者,自修也;瑟兮(亻闲)兮者,恂栗也(6);赫兮喧兮者,威仪也;有斐君子,终不可(讠宣)兮者,道盛德至善,民之不能忘也。
154、《诗》云:“於戏!前王不忘(7)。
155、”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,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,此以没世不忘也。
156、 (传3) 【注释】 (1)邦畿千里,惟民所止:引自〈诗经·商颂·玄鸟》。
157、邦畿(ji),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。
158、止,有至、到、停止、居住、栖息等多种含义,随上下文而有所区别。
159、在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。
160、(2)缗蛮黄鸟,止于丘隅:引自〈诗经·小雅·绵蛮〉。
161、缗蛮,即绵蛮,鸟叫声。
162、隅,角落。
163、止,栖息。
164、(3)“穆穆”句:引自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。
165、穆穆,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。
166、於(wu),叹词。
167、缉,继续。
168、熙,光明。
169、止,语助词,无意义。
170、(4)《诗》云:这几句诗引自《诗经·卫风·淇澳》。
171、淇,指淇水,在今河南北部。
172、澳(yu)水边。
173、斐,文采。
174、瑟兮(亻闲)(xian)兮,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。
175、赫兮喧兮,显耀盛大的样子。
176、(讠宣),《诗经》原文作“(讠爰)”,遗忘。
177、(5)道:说、言的意思。
178、(6)恂栗,恐惧,戒惧。
179、(7)於戏!前王不忘:引自《诗经·周颂·烈文》。
180、於戏(wuhu):叹词。
181、前王:指周文王、周武王。
182、(8)此以:因此。
183、没世:去世。
184、 【译文】 《诗经》说:“京城及其周围,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。
185、”《诗经》又说:“‘绵蛮’叫着的黄鸟,栖息在山冈上。
186、”孔子说:“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,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?”《诗经》说:“品德高尚的文王啊,为人光明磊落,做事始终庄重谨慎。
187、”做国君的,要做到仁爱;做臣子的,要做到恭敬;做子女的,要做到孝顺;做父亲的,要做到慈爱;与他人交往,要做到讲信用。
188、《诗经》说:“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,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。
189、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,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,不断切磋;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,反复琢磨。
190、他庄重而开朗,仪表堂堂。
191、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,真是令人难忘啊!”这里所说的“如加工骨器,不断切磋”,是指做学问的态度;这里所说的“如打磨美玉,反复琢磨”,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;说他“庄重而开朗”,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;说他“仪表堂堂”,是指他非常威严;说“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,可真是令人难忘啊!”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,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,所以使人难以忘怀。
192、《诗经》说:“啊啊,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!”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,尊重贤人,亲近亲族,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,享受安乐,获得利益。
193、所以,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,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。
194、 【读解】 这一段发挥“在止于至善”的经义。
195、首先在于“知其所止”,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,其次才谈得上“止于至善”的问题。
196、俗语说:“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。
197、”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,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?所以,“邦畿千里,惟民所止。
198、”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。
199、但这还只是身体的“知其所止”,不是经义的所在。
200、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“知其所止”,也就是“在止于至善”。
201、要达到这“至善”的境界,不同的人,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努力方向,而殊途同归,最后要实现的,就是通过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的研修而达到“盛德至善,民之不能忘也!”成为流芳百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。
202、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教育:渴望不朽,崇尚伟大,追求完善。
203、对于一般读者,尤其是当今读者来说,这种要求似乎过于理想化,过于远距离了。
204、倒是回过头来说到“知其所止”,对于我们来说,仍具有较深的启发意义。
205、“知其所止”,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“止”的地方,找准自己的位置,这一点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
206、天地悠悠,过客匆匆,多少人随波逐流,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,尤其是当今时代,生活的诱惑太多,可供的机会太多,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。
207、比如说,在过去的时代,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。
208、”读书人心态平衡,或许还“知其所止”,知道自己该干什么。
209、可是,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,所谓“下海”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,读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:何去何从?所止何处?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——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。
210、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。
211、其实,《大学》本身说得好:“为人君,止于仁;为人臣,止于敬;为人子,止于孝;为人父,止于慈;与国人交,止于信。
212、”不同的身分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“所止”,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,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——“知其所止”。
213、这才是最最重要的。
214、这样一来,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!。
君子莲(www.junzilian.com)湘潭网,关注长株潭地区房产、人才招聘、教育、创业、旅游、美食、天气、特产、生活周边信息,欢迎投稿给我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