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由湘潭网整理发布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

“川剧皇后”许倩云

封面新闻6月9日报道6月9日一早,封面新闻记者从四川省川剧院获悉,有着“川剧皇后”美誉的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许倩云,于6月8日夜里在成都病逝,享年94岁。

恩师离世的消息,让川剧“梅花奖”得主崔光丽悲痛不已,她发文悼念称:“亲爱的老师用顽强的毅力,诠释了对生命的热爱,对事业的不舍。您的离去是川剧和戏剧界的损失,更是徒儿永远的心痛。美丽坚强的老师一路走好,您的艺术我们会代代传承。天堂无病疼,天堂也有喜爱您的亲人和朋友,老师安息。”

许倩云和魏益新合演《评雪辨踪》

许倩云,艺名飞琼,1928年出生于四川成都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。她11岁进入戏班,13岁首次登台。1952年,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,许倩云凭借在川剧《柜中缘》和《评雪辨踪》中的出色表演,荣获演员二等奖。

上世纪50年代,许倩云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,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大会,受到毛主席接见并握手合影留念。1959年,许倩云随团赴东欧访问演出,用精湛的川剧表演艺术,为祖国赢得了荣誉。她与陈书舫、竞华、杨淑英一起,被誉为“川剧四大名旦”,人称“川剧皇后”。

1953年春,25岁的许倩云

除了是表演艺术家,演技精湛,许倩云对川剧的贡献,还表现在培养川剧人才上。许倩云曾任重庆市川剧院副院长、院长,退休后回到成都,潜心为川剧艺术培养接班人。在众多的学生中,马文锦、喻海燕、沈铁梅、田蔓沙、蒋淑梅、崔光丽、黄荣华等人先后获得中国戏剧“梅花奖”,成为“振兴川剧”的优秀人才。

许倩云与弟子崔光丽

2018年,许倩云曾接受封面新闻《口述历史》栏目专访,分享自己的艺术人生。

封面新闻:从一开始要唱戏养家,到如今为川剧贡献了一生。享受过荣光,也吃过很多苦头。回望过往,是怎样的感受,后悔过吗?

许倩云:我不后悔。如果让我重返青春,我还是会选择唱戏。1949年前,演戏身份低微,被人说成是戏子。1949年后,有了社会地位,人格受到尊重,成为文艺工作者,真心感到珍惜。领导曾经跟我说,你要把川剧演好。我暗暗下决心要好好演戏,不辜负国家对我的期望。我一直记在心里。

封面新闻:人生漫长,难免会有一些遗憾。让您感觉最大的遗憾是什么?

许倩云:让我最遗憾的就是,错过了拜梅兰芳先生为师的机会。1952年,梅兰芳先生主动提出要收我和陈书舫为徒。但是当时思想有点保守,但现在回想,那些顾虑都是多余的。传统戏曲之间,完全可以好好互相学习,在艺术上有更大的造诣。

封面新闻:在漫长的演艺生涯中,您自己最喜欢最留恋的哪个戏?

许倩云:应该是郭沫若编剧的《孔雀胆》。这个剧本题材我喜欢,而且我演出了一百多场,有感情。郭老没有架子,经常跟我们一起交流。在北京他会跟我们一起到北海公园坐船,到颐和园,请我们吃饭,印象很深。郭老还曾经来重庆看我的戏,给我写了一首诗。

封面新闻:就您个人的经验来说,演戏的时候,自己与戏、角色是什么关系?

许倩云:用八个字可以概括——“人在戏中,戏在心中”。 我教学生的时候,也是这么跟学生讲的。心里要有戏。把自己融入戏之中。演好人的时候,自己就是好人。演坏人,自己就是坏人。

封面新闻:传统戏曲,在当下的时代,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。您对川剧的未来有信心吗?您觉得,川剧有哪些需要改革的地方?您有哪些建议?

许倩云:我很有信心。现在社会上有不少戏剧社,发展很好,里边很多年轻学生。现在政府重视传统文化,群众基础也好。但是随着时代的审美在改变,川剧也有需要改革的地方。比如大锣大鼓可以适当少一些,不要过于吵闹。我还觉得,可以把一些川剧改成戏歌的形式,很好听,更易于大众接受,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川剧发生兴趣,来更详细了解川剧,爱上川剧。川剧要多走进学校,让学生多接触川剧,多接受戏剧文化熏陶。川剧还要多向其他剧种学习。

君子莲(www.junzilian.com)湘潭网,关注长株潭地区房产、人才招聘、教育、创业、旅游、美食、天气、特产、生活周边信息,欢迎投稿给我们!